随着秋冬季节来临
气温波动频繁
流感、诺如病毒感染、水痘等
传染病进入高发期
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份
秋冬季传染病防护指南
帮助大家做好科学有效的预防措施
一、呼吸道传染病
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、飞沫和近距离接触等传播途径而引起感染。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热、咳嗽、咳痰等症状,有的还有皮疹、腹泻。人群对呼吸道传染病普遍易感,尤其是儿童、老年人及抵抗力低下的人群。常见秋冬季呼吸道传染病有:
1. 流感
流行性感冒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,具有传染性强、传播速度快等特征。每年可引起季节性流行,在医疗机构、学校、幼托机构等人群聚集场所易发生聚集性疫情。可以通过呼吸道传播,也可以通过口腔、鼻腔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。主要症状表现为发热、咳嗽、咽痛、头痛、畏寒、全身肌肉酸痛等。
2. 支原体肺炎
支原体肺炎是由支原体感染而引起的肺部炎症,多见于5岁及以上儿童,成人亦可感染。以发热、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,可伴有头痛、流涕、咽痛、耳痛等。肺炎支原体肺炎多发于秋冬季,感染者和无症状感染者是主要的传染源。它的传播途径是飞沫和接触传播,感染潜伏期1至3周,潜伏期内至症状缓解数周均有传染性。
3. 水痘
水痘由水痘-带状疱疹病毒引起,传染性极强,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或直接接触传播,儿童和青少年多见。发病初期常出现发热、乏力等症状,随后皮肤分批出现斑疹、丘疹、水疱,伴有明显瘙痒,皮疹呈向心性分布,以胸、腹、背和头面部为主。
4. 流行性腮腺炎
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儿童和青少年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,以腮腺肿胀为具体特征。起病较急,有发热、寒意、头痛、咽痛、食欲不佳、恶心、呕吐、全身疼痛等,数小时至1~2天后,腮腺即显著肿大。
5. 其他常见传染病
如麻疹、风疹等,随着疫苗的普遍接种,人群免疫力的提升,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明显减少,仍需注意防范与鉴别。
呼吸道传染病应如何预防:
1. 接种疫苗:如流感、肺炎、水痘、麻腮风、流脑疫苗,接种疫苗保护易感人群。
2. 注意通风,保持空气流通,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。
3. 勤洗手,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,不随地吐痰,提高自我保护意识,以切断传播途径。
4. 倡导在密闭公共空间戴好口罩,尽量不到或少到人群密集、空气不流通的场所;呼吸道疾病患者在家或外出时主动佩戴口罩,以免传染他人。
5. 合理饮食,注意多饮水,多吃蔬菜水果,加强身体锻炼,增强抵抗力。
6. 若出现发热、咳嗽等呼吸道症状,应减少与他人接触,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决定是否就医,就医时建议规范佩戴口罩。
二、肠道传染病
肠道传染病经“粪-口”途径传播,通常是由于细菌或病毒污染了手、饮水餐具或食物等,未经过恰当的处理,吃进去后发病。常见秋冬季肠道传染病有:
1. 手足口病
手足口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,主要症状为手、足、口腔等部位出现斑丘疹、疱疹,部分患儿伴有发热、咳嗽、流涕等症状。
2. 轮状病毒
轮状病毒具有明显的季节性,多发生在秋冬季节。感染轮状病毒后,患儿常出现发热、呕吐、腹泻等症状,腹泻的大便多为水样或蛋花汤样便。轮状病毒主要通过粪-口途径传播,例如接触被污染的物品、水源等。
3. 诺如病毒感染
诺如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染性,各个年龄段的人群都容易感染。它全年均可发生感染,不过在寒冷季节更为高发。诺如病毒感染后的症状主要为恶心、呕吐、腹痛、腹泻等,通常呕吐症状较为突出。传播途径多样,可通过食物、水源传播,也可在人与人之间直接传播,如接触患者的呕吐物或排泄物后未及时洗手又接触口腔等。
肠道传染病应如何预防:
1. 五要:饭前便后要洗手,买回水产品要煮熟,隔餐食物要热透,生熟食品要分开,出现症状要就诊。
2. 五不要:生水未煮不要喝,无牌餐饮不光顾,腐烂食品不要吃,暴饮暴食不可取,未消毒物品不要碰。
3. 注意环境卫生、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。实行垃圾分类,防止水污染;接触可能被病人排泄物污染的物品要进行消毒。
4. 分餐不分爱提倡文明餐桌,使用公筷公勺或分食制,发生肠道传染病流行时,应自觉停止宴请聚餐。
5. 加强锻炼身体,增强体质,提高抵抗力。
6. 进行必要的预防接种:如手足口疫苗、轮状病毒疫苗等。
让我们从自身做起
守护好自己,也守护好家人
共同筑牢健康的防线
END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