亲爱的同学们
近期气温攀升、雨水增多
江河湖库水量上涨
正值暑假
无论是戏水、还是途经水域
安全意识都不得松懈
让我们一起了解防溺水安全常识
守护生命安全
远离溺水威胁
防溺水“六不准”
1.不准私自下水游泳。
2.不准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。
3.不准在无人带领的情况下游泳。
4.不准到无安全设施、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。
5.不准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。
6.不准不熟悉水性的学生擅自下水施救。
防溺水“四不要”
1.不要在没有人陪同下私自下水游泳。
2.不要在设置有警示标识的水域游泳。
3.不要在没有安全保障的地方和野外水域游泳。
4.不要在上下学途中和假期在水域周边戏水。
正确溺水施救法
遇到有人溺水,不要盲目施救,在岸上通过“叫叫伸抛”法施救。
“叫”:大声呼救,寻求周围更多人的帮助。
“叫”:拨打110、119、120等报警,寻求专业救助。
“伸”:降低重心,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,将树枝、木棍、竹竿等伸给落水者,为了避免刺伤溺水者,伸出工具时要从侧面移动。
“抛”:将泡沫块、救生圈、密封的空塑料瓶等漂浮物抛给溺水者,帮助其借物漂浮在水面上,等待救援。
溺水如何自救
保持镇静、节省体力;
头部后仰、露出口鼻;
深吸浅呼、放松肢体;
防止呛水、用嘴呼吸;
如有漂浮物用力抓取;
找准时机、大声呼救;
遇人营救、听从指挥。
防溺水认知误区
误区一:会游泳就不会溺水
水下情况复杂多变,水草、淤泥、漩涡等自然环境都可能导致溺水事故的发生。此外,疲劳、生病、抽筋等个人身体因素也可能会让自己陷入危险中。
误区二:溺水后都会大声呼喊
溺水的发生往往是悄无声息的,口鼻呛水后溺水者根本无法正常发声。
误区三:带上游泳圈就能“保命”
游泳圈不是救生设备。充气式塑料游泳圈本质上是玩具,并不能在游泳时有效保证使用者的生命安全。
误区四:“手拉手”能救上来溺水者?
手拉手救人很难救援成功,因为结成“人链”后,一旦有人因体力不支打破平衡,就会让很多人落水,造成群死群伤。
防溺水“四要”原则
1. 要增强安全意识
应充分认识到溺水的严重性,摒弃侥幸心理。无论是游泳还是在水边游玩,都要时刻保持警惕,不盲目自信自己的游泳技能。
2. 要选择安全场所
游泳时,务必选择正规、有安全保障的游泳馆。这些场所配备专业的救生员和完善的安全设施,一旦发生意外,能及时得到救助。切勿前往无人监管的野外水域,如水库、江河、池塘等,即使水性良好,也难以应对野外水域复杂多变的环境。
3. 要做好充分准备
在游泳前,要进行适当的热身运动,活动关节、拉伸肌肉,避免在水中抽筋。同时,了解自身身体状况,如有感冒、发烧、身体疲劳等情况,不宜游泳。此外,要携带必要的游泳装备,如泳衣、泳帽、泳镜等,对于不擅长游泳的同学,还应使用合格的浮具。
4. 要遵守团队纪律
在参加学校或社团组织的户外活动时,要严格遵守团队纪律,不擅自离队,不私自前往危险水域。若活动涉及水上项目,要听从组织者的安排,按照要求穿戴安全防护装备,确保自身安全。
安全无小事,警钟需长鸣
同学们
让我们时刻绷紧安全弦
将防溺水知识内化于心、外化于行
从自身做起,提醒身边人
共同筑牢校园生命安全的坚固防线
让这个假期
安全与快乐同行
END